close

標題下得很幼幼台,其實想說的是要記得動腦。

電視頻道這麼多,節目五花八門,你有沒有思考過喜歡或不喜歡某個節目的原因?

這一篇文章中,我舉的例子是吳淡如主持的<女人要有錢>。

在此,必須先釐清幾點:

第一,我並不是忠實觀眾,都是我媽正在收看時,剛好跟著看一下,

因此只針對目前寶物鑑定的節目內容來思考;

第二,不要期待這篇分析能有什麼偉大見解,主觀言論佔了很大一部分,不是用來討好或惹議;

第三,我不喜歡吳淡如。(攤手)

 

首先要簡單介紹<女人要有錢>這個節目。

由藝人將自家的寶物,不管是礦石、玉佩、古董或其他收藏品,帶到節目上,

給鑑定專家仔細鑑定,並宣布估計市值,後來開放觀眾報名上節目,現在也以素人為主。

進行方式大致上是先由吳淡如介紹來賓,以及接下來帶著自家寶物出場的素人,

小小閒聊一下,介紹寶物來歷,專家一邊好好觀察,然後一聲響槌:「請鑑價!」

專家便宣布預估的市值,最後說明鑑價原因、素人說說感想,再換下一件或是換下一位。

 

內容有關寶物鑑定、拍賣的節目也許台灣本土的就這麼一個吧,

以往類似的只有<估價王>這種,或僅成為節目中的單元之一,

先介紹商品、請來賓猜價錢、最後答案揭曉,

所以鑑定寶物—尤其是素人家裡的寶物—變成新鮮的題目。

而專業鑑定師也不是常見的職業,由專家告訴觀眾賞析要點,但是又不至於太細節到想轉台,

讓一般觀眾吞得下去,業餘玩家也有樂趣。

 

我無法喜歡這個節目,但是又不想變成帶著偏見、不顧實質好壞的觀眾,所以要仔細想想其他原因。

Discovery、國家地理頻道也有關於古董、拍賣、估價的節目,

雖然我也沒有成為忠實觀眾(連節目名稱都記不起來),但顯然能留住我比較久。

 

好吧我想還是先從小細節開始吧。

鑑定專家在觸碰人家寶物的時候,一定都戴著白手套,主人就算了,為何主持人明明也會碰到卻沒有戴?

(這一點一定非常明顯,因為後來吳淡如也戴了啦!)

 

將寶物帶到攝影棚,呈現在觀眾面前,等著給鑑定師判定市價,增值與否,如同地府判官定生死。

這樣的來賓是為了什麼才決定報名的?

一件東西不就是因為喜歡、價格能接受所以才買的嗎?那麼現在值多少錢應該也不要緊吧,

如果真的很想知道值多少錢,那應該不是喜歡那件東西,而是喜歡它能換得的錢;

或者另一情形,就是當初是別人送的,想知道價值多少好回禮,

這樣一來,抱持的態度就會從「要回應人家一份心意」變成「欠人家一筆錢」。

那件寶物在你的心中不再是「五年前買的硯台」、「乾媽送的玉鐲」,而是「NT$200,000」。

 

在介紹的時候,一定會談談在哪裡買的或誰送的、當時購入價多少,甚至是期待現在市價多少;

這就得定義一下「炫富」的意思了。

去年有過這樣的新聞:人比人氣死人 玩臉書好鬱卒

大概可以想像成「看著別人乾乾淨淨而自己卻身陷茅坑」的那種感覺。

向大家分享自己有多愛名下的財物並沒有什麼錯,

這樣的行為看在無法擁有同等財力的人眼裡,

要不羨慕、要不忌妒,要不怨嘆自身現況、要不就跟著想靠收藏致富,那才是危險的。

這樣的觀眾到底有多少呢?

一個節目會引起什麼影響,是從一開始製做就該考量的社會責任。

也許是我誇張了,不須要視為「社會責任」這麼嚴重,看看就好,對,臉書也是。

 

不喜歡這個節目的理由肯定還能想得更細更多,就先到這裡。

(也可能我就是不喜歡吳淡如吧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貼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